
唯有将医用吸塑盒的厚度标准做到精细的守护,才能真正的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体现了对医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一道小小的生死关连到每一个细微的操作之上,无疑使得我们对医疗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大大的关注和尊严。其作为医疗器械的无菌屏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所能保证的无菌性所依赖的不仅仅是其厚的数值的大小多少,更重要的是其所能体现的“材料科学”、“微生物学”及“工程学”等诸多方面的精密的平衡。
只有合适的厚度的医疗器械不仅能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对其自身的物理防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其灭菌的效果的有效性也起到直接的作用,对其无菌的屏障的完整性也起到很大的保证作用。
1、原材料厚度与成型厚度的差异
将医用吸塑盒的厚度的概念概括为其两大主要的厚度指标即片材的原始厚度与成型后的厚度。根据设计的具体要求,未经加工的原材料的初始厚度一般都在0.3毫米至1.5毫米的范围内,就这样的一个固定的数值就将其作为片材的原始厚度的依据。
但成型后的吸塑盒其各部位的实际厚度则会根据其成型的工艺、模具的设计等因素产生较大的差异。由此可见,产品的这一厚度不仅受到原材料的性质、生产的工艺条件等基本的物理性质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生产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片材的受热的均匀程度以及模具的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更关键的就是对每一个凹槽的长宽高的比例的合理的把握,才能对成型后的厚度产生直接的影响。伴随宽高的比例的不断的加大(如4:1、6:1等),成型后的产品的厚度就越接近了其原始的厚度;而相反的,所取的宽高的比例越小就越会使得局部的厚度变得越薄。
2、厚度设计与功能实现的精密平衡
但医用吸塑盒的厚度并非随意的就能确定,它的设计更是需要对保护的功能与对灭菌的适应性都要有一个精密的平衡才行。但如果膜的厚度过于匀薄,就会在运输中就容易破损使无菌的屏障就都被破坏了;另一方面,如果膜的厚度又过度的增厚就必然会对热的传导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使灭菌的因子不能充分的穿透膜。
但由于PETG的良好的机械性和拉伸性,对其典型的医用吸塑盒的原材料厚度多控制在0.8毫米到1.0毫米之间,较大的厚度可提高其耐冲击的性质,对于包装较大的医疗器械如骨科的植骨片等均可满足其包装的要求。但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却既能保证了包装的机械强度,又不至于对灭菌的因子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而对一些特殊的器械如人工关节等植入性产品,则更是需要采用双层的吸塑盒的结构,才能更好的为其实现更强的保护性能。
成型后的吸塑盒需达到轮廓分明、四边厚薄均匀的基本要求,无目视可见的变形及成型不良现象。规格尺寸偏差应控制在设计尺寸的±1.0毫米以内,重量偏差不超过核定重量的±5%。
3、厚度标准与法规要求的深度融合
医用吸塑盒的厚度标准与国内外法规要求紧密相连。我国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标准体系已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GB/T 19633.1和YY/T0698系列标准对包装材料性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了相关的法规,封边的设计也应留有一定的尺寸,尤其要将预留的封边尺寸控制的不能低于6毫米,更常见的还将此要求提高到了8毫米至1.2毫米的间距。凭借将吸塑盒的尺寸巧妙地与特卫强的盖材紧密的匹配,既能保证了两者的完整的连续的剥离的效果,又能便于医护人员在无菌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取用等操作。
由此可见,材料的选择也同样体现了对厚度的合理的延伸考量和对厚度的合理的利用。但医疗级的吸塑盒却不能随意地从回收的废品中拆下一块一块的再利用了,必须以高品质的原材料为依托,才能真正的保障了产品的安全性。但由于APET的性质决定了其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较大,尤其是其对长波紫外线的吸收和加热的敏感性较大,对其长期的紫外线的辐照将使其表面发生一定的变质,降低其外观的质量,影响其后期的使用效果。
在医疗器械的日臻完善和广泛的应用背景下,医用吸塑盒的标准体系也逐渐地在不断地完善和规范,已初步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我国无菌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之际,我国也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较为完善的无菌医疗器械的包装标准体系,对10多项终灭菌的医疗包装材料的标准都做了很好的把握。
在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新工艺的不断推陈出新背景下,我有理由地认为医用吸塑盒的厚度的标准将会越来越精细地、越来越科学地得以制定出来。只有在以更安全的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对厚度的精准把控才能真正的实现了保护的同时又能带来实用的完美的平衡。

上一篇:电子吸塑托盘尺寸怎么检测
下一篇:吸塑包装制品价格计算公式